11月5日,第八届美丽乡村创意大赛暨首届“发现生活”民艺短视频征集大赛最终评审工作,在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坊青田艺术区展开。
本次大赛由顺德区委宣传部和顺德区农业农村局指导,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广州市非虚构影相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大赛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静民担任终审委员会主席,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侗,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淑娟,《中国民居》影片发起人、总导演莫政熹,顺德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碧云为终评委员会委员。
评委们认真审阅参赛作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初选进入终审候选名单的54个视频中,从拍摄剪辑、运镜、作品节奏、画面构图、叙事性、逻辑性、共鸣性等方面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其中,作品《龙艺》获得机构组“最佳民艺短视频奖”,作品《醇香岁月》获得个人组“最佳民艺短视频奖”;《狮想万物》《我和钩织的故事》分别获得机构组、个人组“最受大众喜爱民艺短视频”,另外还有16组作品获得其余奖项。
据广州市非虚构影相创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他们还会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孵化成为非虚构影像项目。
大赛以“发现生活”为主题,从4月1日开始征集作品,截至8月31日共征集到有效作品404组。大赛希望以影像为媒介,借助“民艺+影视”的赋能作用,通过征集评选、拍摄培训、大众论坛、公众展映、艺术联展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遗失的民间智慧和民间艺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民间特色和人文关怀陷入失落境地,代表着传统文化智慧的民间文艺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渐渐无人问津。广州市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影像作为一项艺术载体,可以生动地记录并展示民间文艺的方方面面,能够帮助民艺“活起来”,流传下去。而短视频的普及更是彻底革新了以民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唤醒了沉睡在现代都市角落的民间艺术文化。短视频扎根于群众生活的土壤,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从而完成记录和传承民艺的文化使命。
据悉,本次大赛的普及面非常广泛,共征集到四川自贡、山东枣庄、云南大理、福建宁德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份团队的投稿作品。其中有专业拍摄团队创作的作品,更有着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校学生投稿的作品。
除了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外,赛事的专业性同样值得关注,为了发现优质内容,促进民艺文化的传播,广州市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中心先后举行了5场专业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手把手教习学员如何通过影像记录身边的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共计700多位青年学员参加。
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深入各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期间得到了顺德村民和手艺人的大力支持,共有均安沙头、大良中区、杏坛龙潭等23个村居参与,共72位手艺人参与拍摄。参赛者挖掘民间手艺,最终呈现了手扎灯笼、酿酒、押花、民乐窦、竹编、瓷器、香云纱、黄连龙虱、钩织、石窟、剪纸、水竹花伞等152项民间手工艺。很多视频作品独具创造力,创意展现了手工艺的匠心匠造之美,引得评委们啧啧称赞。
《中国民居》影片发起人、总导演莫政熹认为,本次大赛以手机短视频拍摄是一个很好的跨代沟通桥梁,成功通过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的方式,将民间优秀的文化、美景挖掘,也在时空上畅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地理与人文历史等多维度的跨界“对话”。
“今天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民艺是一种精神,需要坚持、需要传承的作品非常多。”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静民表示,每一项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背后都是每一个传承人和手工艺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讲好、传好他们的故事和优秀的手工艺是非常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