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之初,派系“拼盘”就是国民党的特征之一,蒋校长时期较有分量的“山头”更是达到十几个之多。
所谓黄埔系,即黄埔军校教官、学生出身为主、其他军校为辅的中央军高级将领集团,唯蒋氏马首是瞻。黄埔系中央军,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之嫡系,这也是蒋氏能维持统治的基本武力。
黄埔系内部,主要又分成何应钦系和陈诚系,其中胡宗南集团、汤恩伯集团等通常都被认为归属在广义的何应钦系之内。
至于关麟征52军系、杜聿明第5军系、宋希濂71军系、王耀武74军系等规模稍小的重要军事力量,亦在何应钦派系之列,只不过内部联系稍显松散而已。
如果说黄埔系是蒋氏的基本武力,政学系就是蒋氏的基本智力:从早期的政学系头目杨永泰、黄郛,再到后来的“扛把子”张群,都是蒋氏的“智囊”和“军师”,黄、张还都是蒋氏在东京振武学校的同学。
政学系骨干成员,一部分在南京、重庆中枢任职,一部分在地方任省主席等要职,甚至还有不少银行家,对国民党的政治、经济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CC系长期主持国民党的党务工作,基本控制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市党部、县党部和区党部,还渗透到了各级政府,能量十分之大,被政学系视为劲敌。
这个派系基本由国民党元老构成,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张继、居正等,他们在1925年中山先生病逝后妄图掌握国民党的党权,是趋于保守、反动的国民党极右势力。
西山会议派后来与蒋氏媾和,虽然貌合神离,但由于得以继续保持在党内的较高地位和待遇,在内部基本还算消停。
改组派起初的政治诉求是复孙反蒋拥汪,一次次失败后也选择了与蒋氏合流。这个派系的骨干分子后来也都成为汪伪的核心成员。
严格意义上说,复兴社-三青团系算是黄埔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与黄埔系侧重军事不同,复三系主要在政训、特务领域发力,在青年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该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贺衷寒、康泽、戴笠等人,虽然陈诚、张治中都一度任过三青团书记长,康泽长期实控三青团,但随着1947年9月整体并入国民党后,三青团的话语权逐渐过渡到了小蒋手里。
除以上重要派系外,国民党内还有诸如胡汉民系、孙科系、小蒋系、桂系等。胡汉民、孙科二系实则依靠的都是粤系势力,势力和声量有限。
小蒋系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至于本为地方派系的桂系,因为长期与蒋氏争权,最后也短暂地形式上主导了中枢,因此也划归中枢派系。
国民党地方派系,实则都拥有较为独立的军队和地盘。由于各个时期的地方实力派系实在太多,不再逐一列举。
到抗战末期,还能维持相对独立的地方派系仅剩下桂系、云南滇军系、阎锡山晋系等,已经为数不多,更多都为蒋氏所吞并了。
综合而论,虽然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但分量较重的黄埔系、CC系、政学系、复三系都基本能为蒋氏所用,因此在1949年军事总溃败前国民党并未彻底分崩离析。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