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不生?她们的这项研究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时间:2024-11-03 07:3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2024年10月,随着各地生育补贴细则不断落地,“江西一县生三孩奖一万三”“山西吕梁:女性35岁前结婚奖1500,生育三孩补贴8千”等消息,不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从婚龄到生育奖励,女性总是面临“是否要生孩子”“如何抚育孩子”的问题,尽管这本该是整个家庭甚至全社会都共同考虑的问题。

  女性很早就已经被架到母职的高台之上。一个适龄女性经常会被询问有以下几个:“结婚了吗?”“生几个?”“男孩还是女孩?”

  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结束了长达35年的“一胎时代”。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刚好一年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莱,决定开始研究二孩妈妈群体。

  蒋莱出生上世纪70年代末,是个“00后”孩子的母亲,在她生育的21世纪初,普婚普育和隔代养育是社会主流,过了28岁还未结婚的会被称为“剩女”,不生育则被视为自私,或是生理有缺陷。

  蒋莱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结婚不久,就意外怀孕了,在“早晚都要生,早点完成任务,身材还恢复得快”等看似不假思索的赞同声中,她有些被动地成为一名母亲。

  在开始研究二孩妈妈群体前,蒋莱的研究方向,是“女性领导力研究”。她很快发现,她需要研究的,其实不是女性怎么才能当得上领导的问题,而是女性要怎么进入职场的问题。过去,我们女性就业率,曾全球第一,但这些年一路向下。都说量变引起质变,如果量变都不足,女性都不能大规模进入高阶职场,哪来的领导力呢?渐渐的,她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女性就业”。

  那是2015年初,全面二孩政策尚未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她发现,无论政界、商界还是学术界,女性总是受困于中下层,难以晋升。她们身上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一直是生育和育儿。

  自己的生育经历和研究见闻,让蒋莱想新一步探究:在当今中国社会,生还是不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些人在生二孩?

  当蒋莱刚开始做二孩妈妈群体研究的时候,生于80年代中期的沉洋,还在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当时,沉洋在社交媒体十分活跃。蒋莱发现沉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为性别研究的博士,便在网上向她发出了共同研究二孩妈妈群体的邀请。

  彼时,85后沉洋刚刚结婚,而70后的蒋莱正在为要不要二胎陷入纠结。两个女性学者虽然人生经历迥异,却和无数女性一样,同处在一个“生还是不生”的人生节点上,于是她们决定做些什么。

  2017年,她们的研究正式开始,刚开始,她们只是好奇,在城市里,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女性都是哪些人?她们为什么生?生育后,对她们在职场上的影响有哪些?

  在7年内,访谈了国内多个城市的40多个家庭,与这些家庭里的妻子、丈夫交谈后,她们关心的问题也慢慢漾开——家庭内部,是谁在决定生不生二孩?家庭内部有怎样的权力关系:孩子跟谁姓?围绕着“冠姓权”,男女双方展开了怎样的斗争?在大城市视角观照不到的地方,是谁在生育三胎,谁在“追男宝”?在幽微的情感角落,有多少人后悔结婚生子?

  书中用真实的故事和分析,还原了中国女性在生育问题上的多重困境。在她们看来,当下国内文化市场涉及生育的作品,不是孕产胎教就是亲子百科,核心理念完全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延展。似乎一旦选择成为母亲,女性的身心价值就是服务于孩子的福祉,与此同时,女性个体会遭遇什么、失去什么、选择什么,似乎都不重要。

  蒋莱与沉洋都认为:今时今日,年轻女孩中蔓延的恐婚恐育思潮,以及城市妈妈加入鸡娃大军,都和狭隘化、密集化、单一化的母职氛围有关。

  她们希望自己在这本书里记录个体生命体验,能给女性一些更具体的、带着问题意识和具体场景的参考,为这场艰难的选择做一些知识储备。

  ✦✦下周一(11月4号)开始,宋宇休两个星期年假,包括本公号在内的所有线上更新,照例暂停两周。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