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000年历史却曾被废除春节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时间:2024-03-25 14:5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正如王安石这首诗所写的那样,在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而人们也迎来了新的一年。

  而中国人过春节这件事,其实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春节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对于春节究竟是从何起源,各界一直都持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总体上可以分为,腊祭说,鬼节说和巫术说三大类。

  腊祭说。古时的人们十分敬畏自然,为了为后一年祈福,人们会在年末开展祭祀活动,故有的学者认为春节起源于此。

  鬼节说。从古时流传至今的一些传说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鬼神一直十分畏惧。老百姓认为不论生死富贵都由鬼神掌控,为了克服对鬼神的恐惧春节就此出现。

  巫术说。巫术本身是趋吉避凶的仪式,人们为了能够增强自身的能力,能够控制自然,进而出现了春节的各种活动。

  此外,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期,我国人们已经开始了扫尘,而《尔雅·释天》中也有“唐虞曰载”的记载,这样来看,春节文化的起源可能也早于尧帝时期。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背后,总会有属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故事,比如端午祭的屈原,七夕鹊的桥会,以及重阳的登高望远。

  一种说法是,根据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另一种说法便是“驱赶年兽”了。相传,在古代,有个叫“年”的怪兽十分凶猛,每到腊月三十,就会出现在各个村庄,吃人肉,害人命,让大家都诚惶诚恐。可谁知,当它又出现在村庄时,正巧有两个孩子在放鞭炮,结果它吓得落荒而逃。

  一个村子不行,就下一个。结果,另一个村子的人正巧将大红衣服晒在了门口,它又害怕地跑了。当它到了第三个村子时,它发现有户人家灯火辉煌,刺眼得不行,它只好打道回府。

  就这样,人们发现“年”怪的弱点了:怕响,怕红,怕光。于是,每到腊月三十,人们就放鞭炮、挂灯笼、彻夜亮光。

  但我们现在常说的“春节”,跟“年”怪并没有关联。因为在古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但因为古时用的历法大不相同,所以,关于正月的日期也并不相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

  到了汉朝初期,虽然一直沿用秦历,但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秦历也不大准确,于是,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就这样,在汉武帝时期,才正式规定春节的日期,春节的时间才得以稳定。

  所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在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算的。

  秦国一统天下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在统一初期的发展过程中,人心还未收拢,管理制度还未完善,管理的区域大大增加,工作量日益繁重,所以,秦始皇只能挑选一些精兵良将派往各地。

  但因为各地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古时交通也不发达。所以,被派往各地的官员很少和家人团聚。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人提出意见。

  出现问题就要去解决,秦始皇最终决定挑选合适的日期,让各地官员统一回家团圆。因此,从那时起,春节便有了固定假期,人们便把这个时间当做回家团聚的日子。

  古时候的礼,其实就是等同于我们现代的法。没有遵礼,就如同现今的犯法。古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守规矩。

  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还特意写了20首生春诗,并且还命朝廷画师将诗中关于宫廷和民间过年的情形表现出来。

  比如乾隆皇上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会带着文武百官去给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的拜贺之礼;比如皇上也要按照规矩,御笔写“福”字,将这些“福”字赐给喜爱的王公大臣,以求在新的一年可以诸事顺遂。比如皇家也会给大臣们置办年货。

  比如寻常百姓也会“馈岁”,互相赠送礼物后,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比如在除夕之夜,百姓也会“守岁”,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不灭,全家人彻夜不眠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除夕夜的时候,宁荣两府要隆重地举办祭祖仪式,而且不管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要赶回家。哪怕是连孙媳妇的葬礼、贵妃侄女的省亲都不闻不问的贾敬,也不得不返回家中主祭。而后,在大家欢聚一堂时,小辈们不仅需要给长辈行礼,还需要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

  不过,古时的压岁钱发放和现今还是有区别的。晚辈是必须要给长辈行礼的,而长辈的压岁钱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的,如若晚辈犯错,便不赏即罚。

  而现今这个习俗已经被改变,过年时只要是晚辈,或多或少都能收到压岁钱,磕头行礼等礼节也逐渐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祖、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压岁钱等习俗,在老百姓之中已经成了不成文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在现代文明中,春节的意义除了团聚外,还有“祈福”,祈求平安幸福。而放鞭炮、贴对联、挂红灯、贴“福”字都在表达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的意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决定即日起不再用旧历,而是改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

  这不仅让民众糊涂了,而且还让民众不开心了,毕竟过了上千年的习俗,就这样改了,谁心里都不乐意。

  眼看“上下如此不一致”,1913年,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袁世凯递上了一份报告:“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于是,袁世凯也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公历和传统农历同时并行,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称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则被定为“元旦”。

  不光频颁禁令,强制要求所有春节活动必须在元旦一月一号,旧历年不许搞任何节庆活动。还会将不按照规定的人进行处罚,甚至是对庆祝春节进行娱乐活动的人,采取暴力行为,并将其抓入监狱。结果导致监狱人满为患。此外,在街上看到挂起彩灯的家庭,也会将其没收。

  当时还有一副对联,将情景形容得十分贴切:“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其实,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所以,像春节这样在我们骨子里血肉相连的传统文化,怎可废除?

  哪怕到了现在,如果谁敢说“春节没意思,不如取消这个节”,相信大家都会极力反对,因为春节不光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而已,它还是我们的“精神”。

  虽然“春节”这个节日,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过,但不见得每个人都对它的过去有所了解。所以,才想写一篇关于它的内容。

  春节是我们璀璨的文化,近些年,有人觉得春节的“年味”不如从前,但其实,年味的淡化和社会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关系的。

  首先,传统的节日大都是农耕文明的节日,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所以过去一些习惯,比如放鞭炮,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也因为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这样的习俗,就已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所以这个习俗就会被淘汰。

  其次,如今北上广闯荡的人越来越多,放假的时间就那么几天,春运压力很大,奔波路途中就会占用大部分时间,回家和家里人团聚的天数屈指可数。到家后,与父母相处时,可能也手机不离身,所以,“年味”也会被淡化。

  第三,新思潮,新流向,新时尚的出现,也包括西方文化的流行,比如圣诞节,或多或少会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此外,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过去只能等到过年时,才舍得买的衣服和过年时才能吃到的饺子,那种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春节这一古老的民俗节日,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它本身就一直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地完善,才有了它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有多迷人。

  所以,虽然现在的春节,有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但我相信,这个属于我们特有的文化,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旧民俗的融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富有更多的时代意义,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继续渊源流传。

  今年的春节,很特殊,因为疫情大家都选择了留守在当地过年,但我相信,明年的春节,大家都会拥抱着自己的家人,说一句,我想你了。

  今年的春节,很感动,因为每一位就地过年的朋友,都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为所有人做贡献。在此,感谢每一个不回家的朋友。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