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状元”马定夫:阻击敌人3次进攻掩护1000名群众安全转
时间:2025-04-15 14:4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在山西省榆社东汇村,有一位英雄名叫马定夫,原名马镇西,号马丁,1915年出生,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十旅三十团的政委。

  8岁时,马定夫就十分爱读书,经常因为读书而耽误了吃饭,《三字经》他能倒背如流,《兴唐传》里面的故事也是讲起来绘声绘色,《唐诗宋词》更是张口就来,为此马定夫的父母都经常念叨,觉得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由于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马定夫知识面广,经常受到老师和亲友们的夸奖,村里人也觉得他将来很有出息,而马定夫又十分聪明伶俐,对人有礼貌,乡里的人都十分喜欢他。

  马定夫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十分崇拜岳飞,而且酷爱“打仗”,经常组织全校的学生一起玩军事游戏,每次他都当“将军”,“大都督”。

  后来稍大一些后,开始研究近代军事,开始练习攻占“炮楼”,“打据点”等演习,而且他还经常跑到当地军阀的队伍里学习打枪和搏斗。

  由于马定夫在学校玩得开,经常会被邀请去别的同学家玩,而有些穷人家的孩子的家境深深刺痛了马定夫的内心,他经常思考,大家都是同学,为什么总有人吃不饱、穿不暖?

  而他也尽可能地救济那些穷同学,经常省吃俭用把多余的钱用来买鞋子、衣服给穷人家的孩子,帮助穷同学在冬天能正常安心学习。

  十几岁的时候,马定夫在县城三圣庙赶会看戏,县衙的警察就在戏场内逞威捣乱,仗势欺人,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当时马定夫气愤不过,就集合了数十名看戏的同学,手持木棍、皮带蜂拥而上,对警察穷追猛打,出了一口恶气。

  正是这一次的打架,让马定夫懂得了对黑暗势力怕、躲是不行的,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奋力斗争,才有生存的希望。

  1933年初,马定夫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他又因为在《华闻晚报》发表了《猪嘴绅士》的文章,揭露了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劳苦大众的丑恶嘴脸,被学校认定为这是革命行动,而被驱逐出校门。

  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定夫开始接触到了共产党的一些同志,并接受了一些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教育。

  同年秋,马定夫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次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他的父亲看见儿子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一个深受封建传统影响的老人,目睹自己的家业无人继承,传统礼节也无法说服儿子,便张罗给他娶妻,用娶妻生子的办法来束缚他。

  父亲见不管怎么样都无法留住儿子,便随他而去,也不再管了,只是在思念儿子的时候,便会去儿子的书房翻翻看看,然而却在马定夫少年时所用的课本与读过的书籍上看到每一本书首页都写着:“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定夫接到党组织的派遣,回到了榆社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展开抗日活动。

  同年10月,马定夫与党内同志一起正式组织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他担任这支抗日队伍的队长兼指导员。

  他带领队伍与当地反动派和伪军交手,开始收获枪支、弹药和粮食,很快稳固了队伍的基础,给了广大人民群众极大地鼓舞。

  1939年,马定夫正式担任榆社县委宣传部长、县委组织部长、八路军晋中独立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民运科长、太行二分区政治部主任、新编十旅三十团政委等职,并带领队伍活跃在太行山一带的抗日战场上。

  在伏击西河,攻打惠安之后,他又带人围剿里修的敌人,之后又夜袭黄卦,打败了正太的来敌,又袭击了同蒲日伪,可谓是屡建奇功。

  1943年6月的时候,晋中平川麦浪滚滚,一片丰收的景象,马定夫一边指挥着队伍帮助百姓抢收,一边指挥部队参加夏收保卫战。

  就在抢收快要结束的时候,驻守在太谷的宪兵队长中野带着100多名日军,前来偷袭,被早有准备的马定夫探听到消息后,马定夫决定打一次伏击,消灭这股敌人。

  当日军来到伏击圈的时候,马定夫怕日军不上当,就命令民兵先攻击敌人,主力部队按兵不动,日军见只有民兵,没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就毫无顾忌的冲来。

  等到敌人很近的时候,马定夫突然下令进攻,敌人大呼上当,中野见势不妙,准备撤退,马定夫见状,命令队伍将主要火力击中攻击日军头目,中野被乱枪打死后,敌军乱作一团,被悉数歼灭。

  保卫夏收的胜利,得到了太谷县六区政府的赞扬,于是县政府决定在枫子岭村召开军民联欢会,来庆祝此番胜利。

  马定夫为了争取转移时间,亲自带队阻击敌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马定夫指挥队伍击退了日军三次进攻。

  马定夫的墓移到东汇村北面坪上,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太谷县枫子岭村为了纪念马定夫还为他设立了衣冠冢,同时枫子岭村更名为“马定夫村”。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