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世界浩瀚无垠,充满着无限的魅力。我们对于科学的认识离不开先辈们对科学的不懈钻研和对未知的大胆探索。本期推文为大家带来的是,恢宏难忘的国家记忆和充满趣味的人文科学!
本书记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科技社团、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详细描写了中国科技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并用数百幅图片见证历史,带你走进“西学东渐”“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技社团的演变”等宏大的历史画卷。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中国科技社团作为中国科技体制的组成部分和科技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在近代救国救民背景下发展壮大、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回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社团积极参与建立新中国、参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精选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共五十个案例,涉及基础研究、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材料装备、交通运输、生命科学等重要领域。作为一本高质量的综合型科普图书,其呈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来普及科学,还专门绘制了表现精准的插画来丰富图书的内容,非常直观而又艺术化地展现了新时代的国之重器。打开这本图书,我们既可在文字中品读我国当代科技之进步、社会之发展,又可在图画中领略这些大国重器的风采。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他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宏大史观与全景式叙事方法相配,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本书摆脱了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采用图文结合编排方式,8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真面貌,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通俗化学术专着、大众化党史读物。
《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正气歌,一部高扬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为民族和国家构筑前进灵魂、注入精神动力的报告文学精品。全书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牺牲的革命先烈,以扎实的史料刻画了英烈的鲜活形象,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展现了英烈的革命事迹,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信仰放弃了现实的利益、长久的富贵,甚至不惜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英烈们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就是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具体展现。作家酝酿多年,踏访数地,全书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内容鲜活、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引人向上,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扎实、丰富、独特的史料也使得本书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在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汉字看似平凡,却有着漫长的不平凡经历。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生发了篆刻、书法等独特的东方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创新性方式进入了计算机,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使汉语信息和东方文明顺利地传播到全世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因此,本书的内容,应当是国内外读者都会感兴趣的话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还有另外一副“容颜”,这便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容颜”。与“自然地球”相对,本书创造性地称其为 “人文地球”。本书带领我们踏上人类认识地球的漫漫旅程。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始于古文明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终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世”概念普及的当下。在三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人文地球的巨大舞台上,群星闪耀,高潮迭起,人类一次次的探险与征服,造就了众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篇章。本书细腻讲述了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领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全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
《阅读的力量》为英国着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代表作,是西方阅读文化领域的里程碑式着作。富里迪通过全面梳理苏格拉底时代至当代的数百位西方重要思想家有关阅读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从中提炼出一系列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并在具体分析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理论特征及其内在张力和分歧焦点的同时,系统考察了阅读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富里迪还结合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现实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加以深入剖析,对旷日持久的“阅读之战”中争论各方的观点加以综合评判,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头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评,并由此对如何重建一种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具有其自身价值并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提出了具体建议。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