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唐朝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诗句。觉得它有一种富贵气象,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坐拥书城,不啻南面称王”这句妙言。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还因为它形象地描写出一位爱书人的心态和痴状,也是我日常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刚工作那会儿,一间简易的几平方的住房内,除了一个行李箱装点简单的衣物,再就是那两箱书了。那时的我可以说是身无余物,面对无处安置的那些书籍,就又从别人那里拆了一块木板将竹床加宽,那些书就堆在床里侧。后又在网上淘了一张小桌,扯了一个节能灯。每天晚上,我就靠在床上就着赤白的节能灯看书到深夜。这种“年年岁岁半床书”的拥书而眠的生活,使我在困苦中心灵充满快乐,于我的平淡人生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所在。
再后来,成家分得新房,拥有了自己的书房,环壁四面是书橱和书架,虽有上千册书放于书橱,但我几乎很少有时间置身其中去读的。多是在我写作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会翻看。还有一部分书放在书桌边、茶几上,那也是准备随时翻用的一些工具书。平时就爱在卧室倚着床头随手取书闲读。细细算来,自己大部分的读书时间竟是在枕边度过的。
白天因工作杂事繁忙,晚上回家又耽于家务琐事和业余文学写作。等一切收拾停当,真正轻松下来,已是夜阑人静。深夜当是最宜读书的时候。此时,家人睡熟,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拉上卧室窗帘,拧亮小巧柔和的床头壁灯,手捧一本足以让自己安之若素的好书,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心无旁骛地和书中的人物对话,沉浸于书所描绘的意境里,那种身心的畅快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不再需去想那些世俗的烦扰,家务的操劳,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句号,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时间一长,我竟然养成了睡前不看一会儿书就难以入眠的习惯。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多人都选择了电子阅读。睡前在床上靠着躺着捧着手机看电子书看电影,或者刷微信朋友圈、浏览网上的新闻趣事。电子阅读虽然方便,我却不喜欢。总觉得拿着手机或平板阅读不太舒服,老盯着电子屏幕既伤眼睛又会产生浮躁的心理,手指不断点击上下翻动,大脑处于停滞状态而缺乏必要的思考,容易沉溺其中而忘却时间,以致影响睡眠。不让自己睡前沉溺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读纸质的书籍、报刊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文章。”照此说来,这枕边书,倒也真是一枕山水了。
我与枕边书的约会主要是让自己内心充盈。在书中能寻到一处心灵的净土,让疲惫的心驻足、休憩、滋养,让那一页页蘸墨的清香,和着幽婉的小夜曲,来熏陶白日里被各种物欲负累的心,使身心得到片刻的消闲,心灵变得恬淡安宁。恰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言为“天下第一好事”了。
枕边书最妙之处,在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自在闲适。所以枕边书是不宜阅读那些深奥的哲学理论之类的书籍,当以篇幅精短、独立成章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或者诗词歌赋为主,随便翻开都能读得进去,随手抛开也无大碍。所以我的枕边还爱放些文学选刊等文摘类的杂志,因为它们捧着方便,且那些文章都是从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精心遴选摘录的,篇幅不长但颇具品位和欣赏性,适合随手翻阅。那些长篇巨制的东西,尤其是长篇小说,经常会被悬念牵引而欲罢不能,往往看了前面总想知道后头的结果,揉揉疲惫的眼睛,常能看到三更半夜甚至读到晨辉四起、东窗发白。第二日还要上班,当然不能像学生时那样任性,焚膏继晷沉浸书中。此时倒多了一份理性,于是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一缕书香动心魂,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在梦乡里,仍会闻到一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
枕边书的装帧无需太精致奢华,我喜欢买轻薄一点的平装书。因为平装书拿在手上很轻巧,捧着举着摊着半卷着都不觉得累,不想看了扔在枕边、压到身下甚至掉在床下都随它去。而精装的大部头书最不适合枕边阅读了,书皮都是硬塑胶,拿在手上像大砖头一样沉坠坠的,人是靠也不是,坐也不是,怎样的姿势都不舒服,看得累了又不敢随意抛扔,生怕损坏了它的精美包装,倒成了一种负担。
既然有枕边书,就要说到枕头,必须柔软可靠才好。长时间倚着靠着不会伤了颈椎、腰椎。更需要一个小抱枕,枕着手不酸,还可以用来做垫板,看到精彩之处,把书放在抱枕上用笔勾画,再用本子或做些笔记,或随性记下一些个人的思考、偶得的灵感。
“年年岁岁一床书”,在喧嚣而物欲横流的今天,若每晚靠在床头,抛却功名利禄,以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枕一缕书香,安静地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书中领会人生的况味,心亦释然,梦也安然,这也算是尘世中的一种简单的幸福了!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