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zhōng)身(shēn)大(dà)事(shì)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时间:2024-08-17 19:19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疾病以及与之伴随的病痛是不会“休假”的,他们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冲上前与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各种因素做斗争。因此,治病救人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往往将他们的休息、休假时间变成“薛定谔的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医院一个电话打过来,不管手头在忙什么,都得赶紧往医院跑。”这是很多医务人员的共同经历,道出了这份职业的不易。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想必很多人希望由衷地向医务人员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多保重身体!”

  历年来,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到各地、各医院,都未曾放下对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的关注。诸多研究显示,我国医务人员是一个忙碌的群体,工作时间长、工作不规律、工作任务繁重是这一群体的显着特征。健康报记者长期与医务人员打交道后发现,几乎所有医务人员都有过连续工作24个小时以上的经历,很多医务人员曾经连续工作超过36个小时,有的医务人员甚至曾连续工作48个小时以上。有时因为人手短缺,工作又不能停摆,很多医务人员也很难实现调休。

  原因何在?守护生命健康的责任重于泰山。当前,我国面临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仍不充裕、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还需持续扩容、各种疾病挑战纷至沓来等情况。为了更好解决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妇幼等专科短板有待补齐等难题,在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许多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奔走在上山下乡的路上。医务人员的工作很“卷”,“卷”出的是人民群众健康的整体绩效。

  但与此同时,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堪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后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分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466名医务工作者中,有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很多论文也指出,医务人员的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先兆流产等疾病的发病率超出正常人群的平均水平,且患病呈年轻化趋势。

  虽然更具备健康知识、更懂养生、更有健康管理能力,但医务人员因为工作的性质,有可能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带病工作,甚至因过度劳累而猝死。显然,这不是社会所乐见的。缓解医务人员的疲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充分满足他们休息、休假的需求,是全社会的共识和正在破题的方向。

  多年来,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权利保障方面,聚焦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落实医务人员待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加安全的执业环境等要点,持续推动各层面拿出具体举措解决医务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与此同频的是,很多医疗机构也尽力想办法,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比如,做好医务人员梯队建设、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编组、落实带薪休假规定,同时强化医务人员生活服务、后勤保障和健康监测,为医务人员提供干净、营养、便捷的就餐服务等。减轻医务人员疲劳感的好做法正在不断涌现。但现实层面的工作负荷却始终让医务人员不敢放松。究其根源,就在于治病救人这份职业太特殊了:往往要跟时间赛跑,在生死一线抢救生命,及时回应群众的健康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地方的医疗机构不断创新理念、靠前服务,通过完善预约诊疗制度、畅通转诊渠道,探索预就诊、预住院等方式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有的医疗机构开设无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推出门诊挂号“六点半窗口”,以百姓时间校准出诊时间。对此,社会的评价极高,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也感受到了职业的荣光。

  但这也可能增加医务人员的疲惫感。对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应给予充分肯定,总结推广科学合理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该注意,医疗机构是否推行这些做法,要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医疗资源的总体承载能力、医务人员实际工作负荷出发,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径,实打实地将医务人员的“辛苦指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

  全社会推崇尊医重卫,应当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成为常态,确保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有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以温言暖语助力消除患者的病痛。为此,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培育更多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良医,从根子上为医务人员减负。道路是漫长的,前景是美好的,实现这一切就在手头的工作上。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AFLZLJA3】获取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