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三件大事发生了!
时间:2024-01-12 07:2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第一件,2024年1月2日,央行官网更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PSL共3500亿元。

  这意味着时隔超一年,央行再度重启PSL。有媒体已经梳理,3500亿元是PSL单月投放力度的历史第三高——前两次,2022年11月,PSL新增3675亿;2014年12月,新增3831亿。

  第三件,深圳发布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准备对全市城中村进行改造。

  三件大事,看似没有关联性,实则都有前后因果关系。 第一件大事,其实就是为第二与第三件大事做准备、提供资金的。

  所谓PSL,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它的名称是“抵押补充贷款”,具备“定向创造货币”+“准财政”。不但可以在国家希望的领域精准造币,利率还极低。

  说白了就是一种印钱的特殊方式。发行方式是,国开行、农业发展行、进出口银行向央行申请PSL,然后定向发给地方。

  过去的用途主要是货币棚改、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项目等特定领域贷款。尤其是主要集中用于货币棚改,在上一轮楼市大牛期间,成为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莫名上涨的主要动力。

  它推动房价上涨的逻辑在于,央行印专项钱给国开行,国开行拿着这笔钱贷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拿着这笔钱去收购棚改户的房屋和土地,棚改户居民拿着钱,去购买新房。

  棚改区拆了,拿到钱的棚改户需要房子住啊,这些需求就赶往了新房和二手房市场,货币棚改力度越大,产生的需求就越大,需求推动下,库存消化了,房价也有了依托。

  同时,大量的新房被购买,装潢需求、家电购置需求、生活必备设施购置需求会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带来一波提升。

  这一点本号多次强调过,在官方两场重量级会议上均定调“先立后破”以及过去一年并没有扭转楼市的根本性大招来看,官方并没有想扭转房价走势,只是在阻挡房价硬着陆,实现软着陆,以时间换空间,改变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

  立与破虽然都是目的,但顺序是先立,然后再破,更加侧重风险防患。这对于当下的大环境来说,是更适合、更契合国情的战术。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PSL重启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按照PSL的发行惯例,一旦开始便会持续不断,所以市场预测后续还会有大规模的PSL发行,市场预测,至少也是万亿级别。

  这意味着,从2024年开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将成为房地产的头等大事,也将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速,增强中国经济复苏确定性的中坚力量。

  瑞银最近对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为4.4%,当中视房地产行业为最大下行风险所在。若房地产稳不住,不排除今年GDP增速滑落至4%以下,甚至下跌至3%。

  早在2023年10月,广州就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两份文件。

  第一,广州规划至202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13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70平方公里),至203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155平方公里),通过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种方式并举,推动低效存量土地的盘活再利用。

  城中村改造,是去年7月份国常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定调的时代新任务,也是“三大工程”之一。

  特大城市15个: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沉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石家庄。

  另一方面,则是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大块头的投资工程,所有被选中的城中村,大部分外墙面翻新、安装电梯、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之类,少部分面临拆除重建。

  简单解释就是,过去的货币安置,是拆了你的房子直接按照市场价折算,给你现金,让你自己去买房。但这笔钱,最终能否流入楼市不好说,尤其是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氛围下,很有可能不再流入。

  也即,直接给你房票,一张按照市场价折算的购房券,这样的话,这张抵用券上的钱,就只能流入楼市,支援楼市,而不会流入其他地方。

  1月4日,深圳市规自局发布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的目标是:

  结合我市城中村实际,围绕城中村改造中的重点难点,建立系统性、可持续的长效工作机制,系统全面平稳解决城中村历史遗留问题,合理利用国土空间资源,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深圳的这个动作,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深圳城中村面积、占比太大,尤其是占比,基本是全国之最。

  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城中村单元共计2042个,城中村总楼栋约31.9万栋,总套 (间)约591.3万,总建筑面积约2.2亿m占全市建筑总量比重超过40%,居住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约60%。辖区建面和栋数前三甲为龙岗、宝安、龙华三区。

  深圳的城中村居住了深圳60%的人口,按照深圳2022年年末1766.18万来计算,深圳的城中村容纳了1060万人。

  1987年,深圳效仿香港,开启土地拍卖模式,以土地换金钱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揭开了内地土地财政的序幕。深圳也迎来了飞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腾飞,深圳原住民和南下淘金者,发现了深圳的土地价值,开始大规模建设私人住宅。当时,土地还没有全部国有化,直到1992年,深圳才实施“统征”,将原关内土地全部国有化,农民市民化。2004年,关外也纳入统征范围,自此没有关内关外之分,深圳人全都是城里人。

  但1992年之前的关内和2004年之前的关外,嗅觉灵敏的原住民与南下淘金者,建了大量私人住宅,开启了大规模“种房保地”模式。这就是深圳城中村的由来,是深圳的一大特色。

  深圳、广州在2020年之前,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动辄四五六十万,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城中村这类天然的廉租房。

  大规模拆除重建,阻力和难点很多,比如土地属性变更、利益之争、产权之争,以及城中村中的居民生活影响。

  目前广州共272条城中村,其中中心城区有137条。城中村村域面积743平方公里,占广州的1/10,其中常住人口67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5.8%。

  一是位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等确定的重点功能片区、重点发展组团、轨道枢纽地区的;

  四是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社会治理难等突出问题,或经相关部门评估亟需实施改造的。

  一方面,当下除了少数城市的住房供小于求外,大多数城市包括大多数二线城市的住房均供大于求,这种局面改变不了。

  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拆除的范围非常有限。而且即便拆除重建,也是增加城市的商品房供应量,抑制房价上涨。

  城中村改造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就业稳步复苏,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一样。

  这些都属于大基建,会拉动各种材料、家电、家具、装修等产业链上下游消费,能够拉动就业率提升,更是经济稳定的砝码。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