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丨30年前中国科学院产生首批14名外籍院士
时间:2024-06-12 15:00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重要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院士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凝聚国际着名科学家、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彰显学术荣誉崇高性和传播科学无国界理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63年。当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向时任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迪·努·艾地颁发证书,授予其中国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称号。迪·努·艾地成为最早被赠予该荣誉称号的外国政要。

  1992年4月,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规定了外籍学部委员的选举标准和要求。 同年12月,学部主席团会议审定了外籍学部委员选举办法。

  1994年第七次院士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其中第三章对外籍院士及其选举程序作了如下规定:

  第九条: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

  第十条: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选人,应获得不少于五名院士的推荐。由院士大会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院士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

  第十一条: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94年6月,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首批14位外籍院士,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的正式实施。

  德里克·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对我国一向友好,我国多位有机化学家由他推举成为化学期刊的顾问编委;1985年,他担任在上海召开的国际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讨论会的国际委员会委员;1989年,他主动推荐我国有机化学家黄耀曾参加国际杂原子化学讨论会。

  张立纲,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自1975年,他与我国科技教育界密切联系,建立了广泛友谊,积极组织讨论班和学术会议,热情接待中国科学家访美,并推动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于1992年在北京召开。

  陈省身,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他关心中国数学领域学者的成长,为此殚精竭虑,自1972年多次来华讲学,又于1984年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在他的培养与推动之下,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青年学者。

  冯元桢,现代生物力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关心我国科学事业,对我国生物力学发展倾入心血,创办中日美生物力学会议,并使之成为有影响的国际会议。他还接纳访问学者,培养博士生,以促进我国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他大力推动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在他的建议下,众多中国学者赴外深造,成为高能物理领域的骨干。他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10年内共派出915位研究生。他还倡导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林家翘,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多年来,他多次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作学术报告,组织美籍华人力学家到中国作专题学术报告和短期讲学,接受多位学者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李约瑟,在生物化学和科学史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他深怀对中国及其文明的敬意,视中国为第二故乡。抗战期间,他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向中国科学界提供信息、文献、仪器、药品。解放后,他8次来华,一直担任英中友好协会(至1965年)和英中了解协会的主席。94岁高龄时,他仍坚持工作,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

  雷文,世界最权威的系统植物学和进化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美国植物学会主席时,推动中美植物学交流,组织双方互访。他积极推动《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的出版,对中国及国际植物学作出重要贡献。

  司马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美方主席,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他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近10年。作为“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其着作《管理决策新科学》在我国出版后,对经济界起到积极作用。

  田长霖,国际传热学界权威学者。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不顾种种困难,多次到中国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学。同时,他积极促进中国专家参与国际交流,并在美国出版《中国工程热物理》英文刊物等,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建议下,1978年,10位中国物理学家来到德国,参与其在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随后百余人参与实验组。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

  吴健雄,杰出的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她关心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自1973年起多次访华讲学。1992年,其论文演讲集在中国出版,并在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实验室。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1971年回到中国,后多次来访,为我国科技政策提出建设性建议,并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协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科研学习。 (注:杨振宁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丘成桐,第一位荣获国际Fields奖的华裔数学家。自1979年,他多次到中国科学院讲学,指导培养中国数学博士生,积极推荐多位我国数学家访问美国研究机构及大学。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