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近日,北京老舍文学院文学会客厅第10期林遥新作《海岳:北平以北的烽火记忆》《金庸小说的微声》分享会举办。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会议,《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担任学术主持。
《海岳:北平以北的烽火记忆》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林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历史事件为依托,历时4年创作,真实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以北的平北地区,军民一心,不畏艰难牺牲,最终取得胜利的悲壮史实。《金庸小说的微声》是一本文化随笔集,从金庸小说中不为人注意的小事、细节入手,深入金庸着作的版本、人物原型、创作背景、典故出处探微溯源。
解玺璋认为,林遥的视野很开阔。潘凯雄将林遥的创作特点概括为“知识性、阅读性、组合性、思考性”。《海岳:北平以北的烽火记忆》的参考文献及书目丰富,平北在这些着述中只是一个或者散见的若干个点,但林遥将这些点都“抠”出来了,并通过一定的历史逻辑来进行组合。
李林荣认为,《海岳:北平以北的烽火记忆》是对于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区抗战历史全景式的立体呈现,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
周建强表示,阅读林遥作品的整体感受是纪实风格、小说笔法、评书气质,体现了延庆作家、妫川文学的宽生态势。
饶翔注意到《金庸小说的微声》的写法很独特,并非在文本内部写,而是从里面引出来一个点,以这个点不断拓展,有点像由一个石头扔出去荡起涟漪,一轮一轮地往外扩散。
张菁提出,准确是林遥首先追求的第一要务,他的写作十分扎实,并通过创作建立他和事实、他和事件之间的链接。
行超认为,《金庸小说的微声》采用了类似报纸副刊的写法,也让她体会到,研究作家或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林遥做到了这一点。
李蔚超提出,当代文学艺术目前出现了“博古通今”的创作新潮,《金庸小说的微声》让她意识到,金庸和一代办报人,和武侠小说的命运,和香港的繁华与落寞密切相关。
林遥以文物修复为喻,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历史为逝去的人作传,我所做的就是不断打捞时光的碎屑,通过写作使之重塑。”
近日,北京老舍文学院文学会客厅第10期林遥新作《海岳:北平以北的烽火记忆》《金庸小说的微声》分享会举办。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