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打出一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码”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同时,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的突出问题,财政政策统筹消费和投资,助力国内需求恢复回暖。综合运用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政府债券、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其中,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
加强基层“三保”和重点领域保障。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8.8%,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6%,地方财力获得更强保障。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此外,按照全国总体3%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2024年国庆节前,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措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暖意。
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其中,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隐性债务化解政策受到高度关注。按照部署,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分三年安排,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同时,2024年至2028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2万亿元棚户区改造存量隐性债务,可按原合同约定履行偿还责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按照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打出一套“组合拳”: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此外,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
赤字率是财政政策的重要风向标。我国政府负债率显着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认为,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可以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社会投资,进一步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政府债券,可以为财政保障提供更充分的财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志勇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效益,同时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向管理要效益,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支持扩大内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的开展。
在大力提振消费方面,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会有不少实实在在的举措。比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此外,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服务消费,特别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合理安排债券发行,加快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严格按照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其中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25年,财税体制改革有望蹄疾步稳落实各项任务,重点包括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绩效管理等工作;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快财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数据赋能;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