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博、李碧妍、李礼、刘勃、沙青青、宋晨希、袁一丹、周思成等初选评委,以及张向荣、程美宝、龚静染、杨斌、曹雨、康昊、吴铮强、陆大鹏、黄博、张明扬等十强得主齐聚一堂,与在场的书业同仁和媒体朋友,共同见证了首奖的揭晓时刻。
未能到场的决选评委孙江教授,与虞云国、王明珂、李开元、王笛等诸位教授特别为此次典礼录制了寄语视频,表达了他们对本土历史写作的持续关注,以及对年轻的历史写作者的殷切期待。
8月31日启动,9月30日征集截止,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从50部参评作品中选出十强,再从十强中选出首奖,再一次为“什么是好的历史写作”提供了一份颇具话题性的答卷。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在开场致辞中坦言:“如何在求真之路上让曾经的‘王官之学’更多地关照寻常百姓、黎民众生?这样一项珍贵而持久的技艺,如何在形式上更加多元,表达上更有魅力?这是文景历史写作奖不变的追求与目标。”
评委会代表罗新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对国内非学术性历史写作的理解,在他看来:“时代需要的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崭新的视野、立场、观念和远见,以及把它们呈现出来的技巧和勇气。历史本身就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写作必须展示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把书本上的过去与他们正在经历的当下联系起来,历史才可能为他们面对当下提供积极的帮助。”
本届十强作品于12月中旬评出。它们分别是张向荣着《祥瑞》、程美宝着《遇见黄东》、龚静染着《李劼人往事(1925—1952)》、杨斌着《海贝与贝币》、曹雨着《一嚼两千年》、康昊着《神风与铜钱》、吴铮强着《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陆大鹏着《德意志贵族》、黄博着《如朕亲临》、张明扬着《入关》。典礼现场,决选评委与世纪文景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姚映然共同为十强作者颁发纪念奖牌,他们也将获赠世纪文景未来两年的新书。
首奖作品《祥瑞》,由五位决选评委在反复的考虑和讨论中慎重选出。《祥瑞》着眼于西汉末年,主题耳熟能详,并不冷门,但作者切入的角度和问题意识非常独特。评委会推荐语称:“《祥瑞》充分利用史料和学界成果,特别是整合了政治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既有研究,不仅将王莽的事业与结局缜密有致地呈现出来,还相当成功地引申到汉朝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儒家理想的困境等更深层次的主题上。全书写作成熟,叙述能力超强,富于感染力,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公共性的历史好书。”
《祥瑞》作者张向荣在获奖感言中认为,“历史非虚构”作为一种通俗写作,其本质是当前社会一些壁垒被打破后的反映:“无论是学科之间的壁垒、各色职业的壁垒,以及乡土和异域、历史和现在的壁垒,甚至同一个作者庸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壁垒,都在持续不断地被击打,而击打壁垒的武器,就是对真实的追求。”
典礼现场,远道而来的十强作者程美宝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有话想说”。程老师以黄东这个珠江口的小人物为切入,讲述了她在历史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思考。在她看来,置身日常,让更多读者看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史学研究中有特殊的意义。程老师坦言,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和黄东一样,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的痕迹,但仍然不失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文本。
龚静染、吴铮强、张明扬、黄博、张向荣及初选评委刘勃,以“故事的讲法:历史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为题展开第一轮对话。好的历史作品与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文学与历史的边界往往并不清晰,但文学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真实,所以二者并不冲突。六位老师还由此谈到与历史人物的共情,谈到对历史档案与历史现场的追溯和还原,更谈到诸多书写的技巧。
杨斌、曹雨、陆大鹏、康昊及初选评委沙青青,以“交错的世界:物与人的历史书写”为题展开第二轮对话。历史的书写对象不只有人,本届获奖作品中的海贝、槟榔和铜钱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打动读者,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没有淡出主流历史叙述。如何在这些复杂的关联中理解物与人?如何理解世界?老师们谈及跨区域史的研究和全球史的书写,并就此展开对话。
历时五个多月的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至此告一段落。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研习营的招募,也即将于本月底截止。坚持对历史的探问与书写,期待更具公共性与生命力的表达,文景愿与更多历史写作的同好者并肩,故事内外,初心不改!
保马、学人scholar、古籍、海螺Caracoles、雅理读书、四马路上、新书季、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历史学研究通讯、近现代史前沿、群学书院、爱知学者、中古史研究资讯、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近现代史研究资讯、勿食我黍、叙拉古之惑、民族史、历史园地、明清史研究、金陵读书会、孔夫子旧书网、中国图书网、书影阅评、尔雅国学、学术治愈系、贰时代、拇指悦读、全历史、人文学会社、历史学参考、近现代史论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