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播色情片黑白两道都不管的“禁地”全中国都在怀念它
时间:2024-05-14 07:09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电影根据香港本土漫画《九龙城寨》改编,讲述了80年代偷渡到香港的年轻人陈洛军,误闯入九龙城寨,被城寨大佬收留,并引发一系列械斗的故事。

  我之前看过不少九龙城寨的纪录片和照片,观影前已有一些心理准备,但依然被深深震撼:这景搭得也太好了吧?!那些窄巷、水管电线、招牌、汽水瓶…细节做得太到位了吧?!

  长期以来,大众对这个已于1993年拆除的地方,有着这样的想象:赛博朋克,黄赌毒的温床,人口密集,垃圾遍地…

  他说:我们看书,做研究,采访旧街坊,发现80年代的城寨,大部分人都是为生活努力拼搏,求安稳温饱,包含了很多人情味…

  城寨确实存在罪恶,但与大家的印象不同,九龙城寨真正特别混乱的日子很短,大约也就存在于50年代,此后多年,这里的犯罪率并不比城外高。

  战时逃难的人陆续回来,为了躲避国共内战的内地居民也逃到香港,短短几年内,香港人口从50万升至200万。

  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英双方对这里的管辖权存在争议,中方主张享有主权,但实际上它又被英国统治的区域所包围。

  香港警察会抓人,但不会送交法庭审理,关一阵子就放了,情节严重的会递解出境,但不久之后,他们又会偷偷溜回来。

  这个只有大约4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二战后有2000多人居住,50年代增加到8000人,80年代到达顶峰,容纳了4万人,人均面积不足一平米…

  大量来自中国内地农村的难民,就像电影中的陈洛军,偷渡而来,没有香港身份,无法在香港立足,就藏身于城寨,拼命工作存钱。

  有些病患,医生从小看到大,后来移民了,回来还要找同一个医生看病,甚至过节时,病患会给医生买蛋糕。

  特别是鱼蛋工厂,曾多至60家,据说城寨曾供应全港八成食肆的鱼蛋,只要你吃过鱼蛋粉,就应该吃过“城寨出品”。

  尽管香港工厂劳工的最低就业年龄是18岁,但城寨里不用遵守,七八岁的小孩就能帮忙折火柴盒和串塑胶花。

  60年代成立了街坊福利会,负责解决城寨的卫生问题,比如清洁小巷、疏通淤塞,维修道路,设立路牌,安装街灯…

  城寨也正儿八经找来了香港城市建筑师来兼职设计高楼,只是这些设计师不用像对待他们的正职工作那样谨慎。

  也不用介意相邻大厦间是否太近,天台是不是一步就可以跨到领座,没有人为日光、供水、排污等设定标准,怎么方便怎么来…

  电影《追龙》里就有这样的场景:巨大飞机掠过城寨漫天鱼骨天线的天空时,天台下的居民会自动停止说话…

  城寨的建造,可以说是完全违反都市规划的规则,却与政府的要求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家懂得进退的分寸。

  这里拥挤不堪、小巷纵横、阴暗潮湿,因为各种偷电偷水,空中布满乱七八糟的电线、塑胶水管,许多水管在淅淅沥沥地滴着水…

  这里散发着各种气味:烧香烧炭,猪内脏腐败的气味,鱼腥味味,烧塑胶的味道,抛光剂的气味,发霉的气味…

  他们会抄近路,从这楼的天台爬进旁边那栋楼的破窗,他们还发明了一套系统,在每道门上涂上复杂的号码作记认。

  他们有着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勤奋朴实、坚韧不拔,也守住了中国旧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

  尽管它给了无数艺术家灵感,在各种电影、电视剧、游戏里重生,但城寨真实的样貌和历史,却在时光中渐渐模糊…

  但正如郑保瑞说的,九龙城寨对他来说,是“离不开,留不住”,他想用电影,还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城寨。

  曾经的九龙城寨像一座孤岛,它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消亡,它曾经野蛮生长,蓬勃发展,生活在此的人努力向上,顽强坚韧…

  这片土地上,有人在摇旗呐喊,还原一块旧招牌,一个污浊的墙面,一间旧时的理发店,这非常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