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南方丰水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同时又是经济、人口第一大省,发展水经济具有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广阔的先天优势。把生态“好水”变成经济发展的“活水”,广东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写好水文章,激活新经济。
11月22日至23日,由广东省河长办主办的广东水经济暨水利风景区工作座谈会议在佛山市顺德区召开。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畅谈水经济发展现状,交流水经济工作经验做法,为水经济工作开展建言献策。
深圳市今年新增评定光明湖、东江水源工程东江取水口两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探索“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水利风景区+水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佛山确定了10个水经济试点项目,不少项目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作为运营主体,计划总投资近30亿元;肇庆广宁县绥江两岸特色文化旅游水经济试点项目深度融合农林文旅,开发高端度假旅游模式,未来将带动就业500人以上……
“自今年6月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以来,全省试点已完成超18亿元的年度投资,项目建成后预计增加就业岗位超2600个。”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在座谈会上介绍,“年度投资中社会投资超10亿元,占比50%以上,可见水经济很受社会资本市场‘青睐’”。
佛山市全域试点低碳三龙湾项目的三龙湾游船不断推出各种新颖的游船餐饮、娱乐、音乐会等推陈出新的主题活动大受欢迎。
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广东开展了“清四乱”“五清”专项整治行动、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河湖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许多水经济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广东大地生根发芽。
广东旅控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河流水系发达,省内各地市已推出多条内河水上游线,但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及游玩体验服务方面可以有进一步产品开发的空间,我们正在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水上精品航线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水经济需受水法律法规约束。“所有进入河道管理范围线的建设项目或者活动均受水法律法规约束,必须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强化河湖岸线管控下的水域岸线利用和开发。”省水科院有关专家通过案例介绍,生动展示了如何在保护中发展水经济。
“广东把水经济放在河长制平台协调发展这种思路值得‘点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我们要做好归纳总结,借鉴省内外优秀案例,争取弄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经济的模式,多点开花,多业态结合,全龄友好、连绵成片发展水经济,化‘流量’为‘留量’,由盆景变成风景。”
常纪文建议,以发展水经济为契机,设立联动机制,制定发展水经济相关配套的标准规范,划好底线,加强立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公私合营发展水经济项目,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
“治水不仅是治理河流,也要带动上下游左右岸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配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开展河湖健康治理。”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元月认为,广东省水经济应该以水为核心,把握重点与方向,切合本地实际,探索打通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生态价值转换路径通道。
水经济是一个新事物,内涵丰富、行业众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同时水经济是市场行为,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推进水经济发展必须践行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尊重市场意愿和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力、项目为主体、社会协同参与的市场化协作机制。“政府要重视、主动引导,是推进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省河长办副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着指出。
“我们正积极成立广东水经济促进会,目前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陈仁着说。据了解,促进会将提供政企交流、业界合作、资源共享的桥梁平台,协助行业管理,推进行业自律监管与服务,推动形成市场与政府合力,促进水经济各行业有序、有效发展。
据悉,省河长办计划于明年组织编制《广东水经济发展白皮书》,梳理总结凝练水经济试点探索实践成果,进一步提升广东水经济发展在行业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