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也是2024青岛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线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多次点题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不仅为政府相关部门指明了方向,也让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面对2024年就业总量压力,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表示,要建立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协同体系,“三足鼎立”才能让高质量充分就业行稳致远。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民生保障。就业稳则大局稳。稳住就业这个基本,居民就有了收入,就有能力消费,经济社会大盘就有了稳定基石。就业优先,是兜底线、稳大局的关键之举。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供需冲击、国内外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此外受三年疫情影响,再加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大,都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压力,2023年青岛市在稳就业工作中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0.75万人,反映出青岛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的突出成效。此外,在全市新创设公益性岗位5.05万个,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9万人,居全省首位,成绩斐然。
记者了解到,2023年青岛人社部门落实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扛牢山东半岛经济龙头城市稳就业政治责任,以落实“走在前、开新局”、打造龙头城市的部署要求为引领,探索出一条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城市的新路径。
首先在落实新一轮稳就业政策上求突破。市政府印发“一稳三促”行动方案,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开展重点企业用工保障专项行动,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其次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上求突破。实施毕业生“百日冲刺”“扬帆起航”专项行动,组织农民工就业创业“五大行动”,实施“一人一档销号式”失业人员再就业攻坚行动。同时,滚动实施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提升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水平。第三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上求突破。实施“创在青岛十大推进行动”, 深化创业城市“赋能中心”建设,优化“创业一件事”平台,创新打造区域创业特色品牌,创业密度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服务保障,完善促进充分就业举措,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实施‘社区微业’行动,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青岛市正在加速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然创造新型劳动力需求。因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实现就业的供需匹配,是今后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为此,李光全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高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贴合,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问题,实现人才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其次,要超前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人才引进和岗位储备,比如芯屏终端、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做好产业、人才引进、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步规划,让已就业劳动者适应技术进步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成长劳动力抓住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使创造就业机会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相结合、相协调;第三,服务业、制造业作为就业大户,不同产业板块都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普通劳动者,也需要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统筹考虑人才“质”和“量”供需动态平衡问题,在就业结构内部实现协调发展。通过统筹教育、超前规划、动态平衡等多方施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强化就业扩量提质。
新年伊始,青岛市公布的2024年588个市级重点项目中共包含产业项目类457个、社会民生类项目56个、基础设施类项目75个,产业类项目占比近八成。这些令人振奋的大项目,既是就业“助推器”“蓄水池”,更是就业质量的“试金石”。
如何更好实现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匹配、劳动者技能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如何健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力协同适配机制,更好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撑,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升级促进就业工作的载体、抓手和措施。其中,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往往是制约因素,如何实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共享化,助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人才集团海智泰达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岳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市应积极发挥国际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的平台优势和作用,为广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应加强从业人员专项培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共享先进理论、实战经验、技术和服务。此外,他建议发放人力资源服务消费券,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另外,民营经济是保经济、保就业的胜负手,如何建立民营经济和就业的有效链接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话题。
青岛市人大代表、平度双语学校校长王子君则建议,可以搭建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平台,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而高校则可以推荐学生到这个平台上进行精准输送。
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的总体要求,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其中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市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等任务。
创新创业是强国之举、富民之道,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更积极的就业形态,能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能,也能促进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始终锚定“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建设,创新构建“一体两翼八轮驱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创业赋能中心实体平台、上线“青创通”创业服务云平台、打造创业元宇宙体验中心、拓展“集成式”服务供给,破解创业服务领域碎片化难题,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2023年,全市扶持创业4.49万人,引领大学生创业9891名,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2121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3》提出,青年创业呈现出高学历、启动资金规模小的特征,创业者超九成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林牧渔、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是青年创业的主要领域,新兴科技青年创业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中小企业,超五成人希望获得政府补贴和天使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大学毕业生成为下乡返乡创业者的主力军。
青岛市两会代表和委员建议,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根植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引导创业大学生融入“产业体系”“乡村振兴”等战略规划。
“灵活就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发挥着特殊时期保就业的积极作用。”青岛市人大代表、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华建议,在行业监管、就业、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政策配套,破除不合理的限制条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失业认定办法。鼓励平台在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视实际吸纳效果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建立健全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政策,完善适合新业态方式职业培训补贴申领办法。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特征,要研究更加合理的缴费水平和断保处理办法,逐步取消参保限制。建立适合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办法。可设计月缴、季缴、年缴等多种缴费方式;缴费的周期可以适当延长。
此外,青岛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青岛市委会委员、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贾小平还建议引导设置半职工作岗位,促进灵活就业。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这意味着2024年稳就业促就业的措施会进一步加码。
前程壮阔,使命催征。新的一年,青岛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这份书写百姓福祉的就业答卷将在接续助力中铺陈开来,绘就一幅经济稳定增长、人居环境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攀升的共富和美画卷。
(责任编辑:)关键词: